[行业]  当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消费者充电场景已经成为消费者的高频需求。当前消费者的充电行为有哪些特点,这些充电行为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引流?对于主机厂和第三方充电服务商来讲,如何围绕消费者的充电场景建立一个生态系统,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开发出更多的商机?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研究院和BCG开展联合研究,对将近3000个新能源车主进行线上调研,形成《充电行为洞察与消费空间探索》报告。并于2022年8月28日在世界新能源大会充电论坛上进行发布。



01 私家车周充2.5次,一/二线城市“里程焦虑”更明显

  私家车平均每周充电2.5次即可满足用车需求,周充3次及以上的比例约40%。而网约车/出租车用户由于行驶公里更长,充电需求更加“高频”,需要每天充电1~2次,其中每天充电2次的比例高达58%,充电频率是私家车用户的5倍。


  从充电时长来看,私家车平均每次充电1.9小时,2小时以上的慢充比例明显高于网约车/出租车用户。而网约车/出租车用户平均每次充电仅为1.3小时,90%以上的网约车/出租车用户都在2小时以内完成充电,追求充电效率,才能提高运营时间,所以“短时”特点更强


  分城市来看,一线、二线城市由于地域更广、出行范围更大,“里程焦虑”的情况更为显著。超过一半的一线/新一线的用户在剩余里程50公里以上的时候就会选择充电,并且充电时间更短,大部分集中在2小时以内。但低线城市更多是剩余里程在30-50公里时、甚至在30公里以内才选择充电。由于工作、生活节奏更为缓慢,充电剩余里程数更少等原因,低线城市用户平均单次充电时间更长。


  尽管私人充电桩的保有量较高,用户对于公共充电设施依然有较大的需求,超过50%的私家车用户在充电时主要选择公共充电场所/换电站来进行充电

■02 品牌充电桩接受度高,特斯拉、零跑、理想品牌充电桩用户体验好

  目前在国内市场,车企自建的品牌专属充电桩仅有5.4万个,占所有充电桩的比例为4.6%。但超过一半的私家车用户期待或已经使用过品牌充电桩,期待品牌充电桩所带来的充电体验提升,品牌充电桩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特斯拉、小鹏和大众的车主对品牌充电桩的期待意愿度最高


  用户因为品牌归属感,便捷性(车型和功能适配)而愿意尝试品牌专属充电桩,从而也接受一定的溢价。通过调研发现,特斯拉、蔚来和大众的车主愿意支付溢价的比例较高。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支付溢价的意愿高出20%,同时有将近40%的高收入用户甚至可以接受10%以上的溢价。


  从用户对于品牌充电桩的体验评价来看,近90%用户对品牌充电桩基本满意,平均得分4.3分,其中特斯拉、零跑、理想体验最好,其次是小鹏、蔚来、比亚迪和极氪,部分传统品牌的品牌充电桩体验一般。


  对于用户来讲,他们期望品牌充电桩带来充电体验的提升,同时能够接受一定的溢价。对于车企来讲,布局品牌充电桩有利于车企盘活私域用户、提升品牌形象。品牌充电桩的建设、推广、应用可以实现两方共赢。

■03充电时男性用户更爱“宅车”,车载横屏设计更适配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50%的用户充电时会在车内休息,其中男性用户和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群体“宅车”倾向更加显著。他们“宅”在车内的时候,66%的用户选择玩手机,40%左右的用户会使用车机听音乐、看视频,也有一部分用户会体验新兴的娱乐方式,利用车机屏幕外接游戏机、麦克风和VR穿戴设备等。


  可见,用户对车内影音娱乐需求在不断升级。而在车内娱乐时,67%的用户更希望使用车载横屏设计,认为这样对娱乐需求更加的适配,对于车企而言在选择车机配置时也需将这一点考量在内。

  除了屏幕设计之外,车企和车机软件商也可考虑引入内容定制、第三方软硬件接入、AR/VR科技等娱乐项目,进一步丰富“宅车一族”的车内体验。

■04充电时的消费潜能有待激活

  私家车用户在给爱车充电时,有40%的用户有过在附近消费娱乐场所进行消费的经历。其余没有进行过消费的用户中,有60%表示,如果周边的配套设施齐全,是愿意进行消费的。由此可见,用户在充电时的消费意愿强烈。出于更频繁的消费需求、一线城市消费基建布局更完善等因素,高收入及一线城市用户的在充电延伸消费场景的消费潜力更大。

  用户在充电时通常在附近就餐和购物,对于电影及文艺演出、咖啡茶吧等也存在一定需求。消费金额多在500元以下。一线城市用户对咖啡茶吧、美容美发、运动健身的消费倾向高于二三线城市。


  那么,如何激活私家车用户在充电时的消费需求呢?目前的智能互联充电路径可以进一步改善用户的充电体验,并且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智能互联充电路径是依托车企APP或充电聚合平台进行的智能推送行为。其中可以进行智能消费推送。到达充电点后,APP根据充电时间及历史用户信息,千人千面提示周边的消费信息,提升用户充电体验

■05充电时的消费痛点亟待解决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仅51%的用户对充电设施表示满意,仍有一半用户在充电时存在痛点。一方面,目前充电桩普及程度仍待提升。将近7成的用户曾经有过车辆停放的空闲时段找不到充电桩的经历。

  此外,第三方充电平台在新能源用户中的使用率很高,86%的用户都使用过。但是,用户体验评分仅为3.9分,不及品牌充电桩的体验评分(4.3分)。使用的痛点主要集中在充电桩损坏、和车型不适配,以及车位被油车占用等问题。

  主要第三方充电平台中,快电、特来电的体验评分相对较好,领先于其他充电平台。


  针对充电时的消费痛点,我们认为智能充电桩配合智能基建的普遍化,将为充电用户提供更顺畅的充电体验

  比如,针对车位被占用的痛点,可以利用智能地锁,设备新能源绿牌自动开锁,或是支付订金预约锁桩、识别车牌号或密码进行开锁。针对充电桩损坏的痛点,可以建立“智能桩”,锁定损坏桩并提示,甚至可以进行定时故障自检并锁定上报等操作。针对充电排队等痛点,可以在充电场所增设摄像头、根据排队数量提示排队时长,并通过车流量和历史使用情况进行智能分时段空闲预测。

  当“充电”成为新能源用户最为重要的用车场景,无论主机厂或是充电服务商都需思考如何为新能源用户构筑最佳的充电体验。对于主机厂来说,品牌充电桩的布局,车内影音娱乐软硬件配置以及APP端充电体验的提升都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方向。而对于充电服务商来说,充电和消费生态的聚合以及加码智慧基建、消除充电痛点也是未来提升充电体验的重要内容。充电体验的提升和充电第二消费空间的建立需要多方携手、实现共建。

  最后,感谢嘀嗒出行、曹操专车协助进行消费者调研问卷回收。关注公众号“研究院”,回复“充电行为洞察”可获取完整版报告。(文/研究院)


研究院集合汽车行业内外部顶尖专家,洞察行业新趋势;基于海量看/选/购用户数据,洞悉汽车用户新变化;运用成熟的大数据研究经验深耕车市,产出专业、深度研究报告,助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