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 不造车的华为从不掩藏自己扩充版图的野心。2021年年底,华为智能汽车BU余承东夸下海口,2022年挑战30万辆汽车销售目标,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称,除了赛力斯以外,有多家车企已经与华为敲定了智选车业务的合作。
“华为跟我们有非常大的合作项目,很多车型由奇瑞设计和制造,这个量会非常大……”,在前不久的“瑶光2025奇瑞科技 DAY”上,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的这句话引人浮想联翩:奇瑞也要投入华为智选车的怀抱了?
此前,在星途的产品规划中出现过E03、E0Y两款纯电动车。不过随着奇瑞与华为合作高端智能品牌的消息露出,有些业内人士猜测,这两款车将隶属于全新的高端品牌。“E03、E0Y属于星途序列”,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EXEED星途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招根告诉。
“明年会有一款高端的纯电轿车上市,售价在20万元以上。”在北京的一家星途4S店内,销售人员在与的交流中提到,这新车将搭载华为鸿蒙的车机系统,而且会在星途的店里售卖。这款奇瑞官方宣布会在明年四季度上市的新车,此前并没有公开透露售价区间。
毫无疑问,对于在燃油车时代三次冲击高端化遇阻的奇瑞来说,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无疑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赛道和新的机遇。如果奇瑞不开启新的高端品牌,那么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到了“星途”品牌身上。在这个过程中,华为无疑是最抢手的合作伙伴。在与汽车厂商的合作模式上,华为丰俭由君,推出了“零部件”、“HI(Huawei inside)”、“智选车”三大标准化套餐。再战高端化,奇瑞会选哪一个?
星途打头阵
在9月16日的瑶光科技日上,奇瑞和盘突出了自己宏伟的转型计划。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院长高新华表示,“在未来5年,奇瑞计划研发投资1000亿元以上,培养研发人才2万人以上,到2025年建立300个瑶光实验室。”每年约200亿元的研发费用,将覆盖纯电动、智能化、混合动力等多个领域。
1000亿的投入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奇瑞2021年全年的营业收入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此外,奇瑞还要将研发人员数量从1万扩大到2万……其实,奇瑞转型之心的坚决,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新能源赛道上的压力。
按照乘联会数据,今年1-8月,奇瑞新能源车销量达159373辆,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TOP5。不过,这15万多辆车,基本都是由小蚂蚁和QQ冰淇淋这两款微型车贡献的,占了近14万辆。另一款定位在15万元级的纯电动SUV奇瑞大蚂蚁几乎没有存在感。
眼看吉利的极氪、上汽的智己、东风的岚图、长安的阿维塔等已经布局了30万元以上的市场,奇瑞也应该出牌了。于是,在今年的科技日上,奇瑞正式发布了高端智能电动平台E0X,覆盖紧凑型到中大型,轴距覆盖2850mm-3100mm。同时,基于该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E03”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高新华在现场表示:“E03的定位是高端、智能、电动、高颜值家用轿车,将于2023年四季度上市发布”。星途4S店工作人员透露的20万元以上的起售价,也弥补了此前奇瑞在这一价格区间的缺位。
『星途瑶光』
在燃油车时代,奇瑞的高端化之路走得格外辛苦:瑞麒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观致也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2019年,尹同跃给定位在“奇瑞奥迪”的星途品牌立下了“计划6万辆,努力完成1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但几年过去了,星途甚至没能跨过年销5万辆的大关,今年1-8月累计销量都不到3万辆,离初始目标相差甚远。
即便如此,星途仍是奇瑞目前唯一的自主高端品牌。除了华为的加持,奇瑞还在星途上投入了全新的纯电平台,而不是另起炉灶重新发布一个高端电动车品牌,奇瑞“点亮”星途的初心不言而喻。
赛力斯的最优解不适合奇瑞
放眼国内市场,在智能电动车领域,车企进入高端市场常用的方式是“练小号”——推出高端子品牌。因此,这也让外界对“奇瑞与华为合作的中高端品牌”有了很高的兴趣。不过截至目前,奇瑞并未披露与华为的具体合作细节。
有消息称,奇瑞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全新高端品牌,会采用类似赛力斯的“华为智选模式”,即华为深度参与产品造型设计、内饰设计、智能化解决方案,并在华为线下门店销售。
梳理与华为目前合作的车企,一类是赛力斯、北汽新能源体量较小的品牌,一类是长安、广汽体量较大的汽车集团。华为参与度由深至浅依次是赛力斯、北汽新能源、长安/广汽。
『极狐 阿尔法S(ARCFOX αS) HI版』
不过,与华为合作也不是万能灵药,选择了HI合作模式的极狐品牌上半年销量不到7000辆;号称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阿维塔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反倒是最接近华为造车的AITO品牌,仅用了87天,就实现了累计销量破万。
一位自动驾驶tier1企业的高管曾在与的交流中说道,“如果能当灵魂,谁愿意做躯壳?”华为自身肯定是偏爱“更高阶”的智选车合作模式,它不仅代表着华为可以在深度合作中学习到主机厂的造车门道,还意味着华为将攫取高附加值业务的大部分的利润。而这个诉求恰恰与大部分汽车厂商相悖。
“对于长安、广汽这些强势品牌来说,它们显然不会将自己的‘灵魂’交由第三方,而是会牢牢掌握主动权,通过与华为的合作快速弥补自己的劣势。”汽车分析师高俊(化名)这样说道。
对于体量愈发庞大的“技术男”、“理工男”奇瑞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此外,如果不加入华为智选车模式,也谈不上在华为渠道销售。“华为目前只有赛力斯采用的是智选模式,可以在店里或华为商城直接下单,而店里摆的极狐则不行。”一位华为直营店的工作人员告诉。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采用华为智选模式的品牌,把车摆在华为店里,也仅仅只是展示。
最重要的是,奇瑞在智能化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其打造的雄狮智能针对的就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按照规划,从现在起到2025年,前者将会从现有的雄狮智云5.0“情感式”座舱,逐步升级为雄狮智云7.0“空间+元宇宙”座舱系统,并覆盖奇瑞全系车型。后者则会从Chery Pilot 2.0辅助驾驶系统全面升级至Chery Pilot 4.0智能驾驶系统。
对奇瑞来说,技术或许并不是主要的痛点。
“智能汽车投入很大,但是客户购买意愿不高,烧钱多、回报少、成本高。溢价能力弱,这是一个痛点。” 尹同跃直言,“在与华为合作的过程中,它们把对客户的认知,跨界创新的东西教了我们,立讯精密作为股东也把苹果很多垂直整合的理念教会了我们。”
不难看出,虽然奇瑞在对外合作上一直保持着相对开放的态度,但是在合作“尺度”的把握上还是拎得清的。这样的“理工男”,怎会轻易选择智选车模式,乖乖交出“灵魂”?
新能源这盘大旗 奇瑞要怎么下?
在奇瑞对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中,目前已经有了QQ冰淇淋、小蚂蚁这样10万以内的主力型选手,在10-20万元的价格区间,奇瑞只有艾瑞泽e、大蚂蚁这样难上量的纯电动车型。因此,长久以来,奇瑞都被“诟病”过度依赖微型新能源车市场。
『QQ冰淇淋』
在今年的科技日上,奇瑞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奇瑞股份执行副总经理·奇瑞新能源总经理鲍思语表示,奇瑞新能源明年会有两款10-25万主流区间的车辆推向市场。他还透露,奇瑞在PHEV(包括增程)技术上也有储备,会根据不同品牌的特性进行匹配与布局。
而2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将由“星途”品牌打头阵。尹同跃表示,在乘用车领域,奇瑞将打造高性能智能纯电平台E0X以及服务于燃油车型的高性能混动平台T2X。
E0X平台目前已经明确为星途品牌造高端电动车,相关销售人员透露第一款车价位在20-30万元之间。未来,如果奇瑞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攻3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是否沿用星途品牌,目前还不得而知。
但清晰的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成本走高的压力下微型新能源汽车的红利终有一天会消逝。鲍思语也接受采访时透露,奇瑞新能源会把原有的小车优势做大做强,同时布局大车市场。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当下,奇瑞在新能源领域走高端化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大势所趋。
『小蚂蚁』
在与华为联姻的众多车企中,相似的路径也在华为与广汽的合作中发生过。早在2021年初,就有消息称,埃安将与华为联合打造高端车型。直到广汽集团的官方文件释出,外界才发现,双方不仅要打造一款车,而是一个系列,还要在商业模式上形成战略共同体。而且在品牌定位上,要高于埃安。当时,双方都没有明确新系列车型是否还会沿用“埃安”品牌。
一年多过去了,双方的合作项目还未对外公布,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称,华为与广汽埃安合作项目已经中止。不过广汽很快回应,双方仍在磨合,能够找到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感慨,“华为是大牌供应商,产品比较好,但它的价格是不受控的,跟它合作没有议价能力。”在未来的合作中,广汽遇到的问题很可能也会出现在奇瑞这里。
在与华为的“磨合”中,广汽似乎也看淡了。当被问起自动驾驶领域与华为的合作时,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说,不一定要全栈自研,但是底层的应用端一定要自己掌握。“华为的鸿蒙系统,我们也在合作。这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跟华为无关的,我们也在做。”他形容要两条腿走路,而不是过度依赖华为。
『问界M5 EV』
诚然,依靠华为强大的产品定义与渠道能力,赛力斯已经尝到了“翻身”的甜头。这种省心又见效的智选车模式,对北汽、长安、广汽、奇瑞这样的车企来说,无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不过所有明面上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即便车企愿意把灵魂交给华为,能不能复制出一个问界还不得而知。
一位奇瑞高管曾在与的交流中提到,以奇瑞目前的技术储备,造高端车型是没有问题的。如今,智能电动车新赛道的“历史机遇”摆在眼前,奇瑞已经用“五年投入千亿”的宣言明确了未来方向。
不过,高端化是对车企技术、产品、服务等综合实力的考验。北汽、广汽、长安等在高端化上与华为绑定的车企,已经用实际行动校验出问界模式是难以复制的。
反倒是那些不依赖某个供应商的“赋能”,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树立起独特品牌形象的车企,混得风生水起。当特斯拉、蔚小理、问界、极氪等高端电动车玩家已经开始火拼交付量,奇瑞也需要思考,在本不具备先发优势的情况下,用什么支撑起“高端”的定位。(文/ 杨益春、张凌霄)
下一篇:返回列表